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七十四章 40火箭弹断货了

1950年11月2日。

此时此刻,苏联拉沃契金地对空导弹设计局正在鼓捣它们的远程防空导弹“205工程”,很遗憾,在整个1950年,205工程的样弹都处于布朗运动状态,发射出去的导弹歪歪扭扭,让他指东他打西。要在四年之后,拉沃契金的这个205工程才修成正果成为s25,北约命名为sa-1“吉尔德”。即便服役了,sa-1以其超过东风-21的长度,成为一种笨拙得只能打高空轰炸机的苏联国土防空专用防空导弹。

此时此刻,美国好几家军火集团在研制地对空导弹,百花齐放、奇形怪状。有美国空军委托波音公司研制的-1599地空导弹,长得和f86战斗机差不多大,其实他就是一架无人驾驶战斗机,射程达到吓死人的700公里,击落敌机的方式是按预设弹道飞进敌轰炸机群里头,然后引爆核战斗部。

美国陆军在研制奈基-1地空导弹,这个有点像sa-1,是个无线电指令制导的正常防空导弹,可惜,也和sa-1一样,还处于布朗运动弹状态。

这是战略轰炸机的时代。

六年前,苏联亲眼目睹了美国轰炸机怎样一天一城把德国和日本摁死。而美国空军自己做过推演,结论是如果有一个国家也对美国来轰炸机骑脸扔原子弹,美国空军也防不住。美苏的第一代防空导弹,都是被战略轰炸机吓出来的。

和两大流氓的傻大黑粗相比,项目小组眼前的这辆红旗-1导弹发射车简直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只有2.5米的长度、纤细的弹身,弹尾四片面积较大的方向稳定尾翼,弹头部尖尖的,靠近头部的地方有四片小三角形方向舵。弹尾火箭发动机的喷管涂成黑色,其实这是苏联第一代反舰导弹打算使用的助推器。倾斜发射架安装在一个原型转盘上,四枚红旗-1地空导弹已经上架,斜指向天空。

“红旗-1的制导火控计算机就是你们研制的,所以各位应该非常清楚这个导弹是怎样工作的。”唐华说,“10月底,我们进行了自控弹的试射,非常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加快了试验进度,今天就要开始低空气球打靶试验。低空气球打靶,意味着你们设计的计算机真正开始在这个系统启用,所以各位可得看清楚了!”

唐华在对讲机里喊话正式开始,试验场的大喇叭开始发出类似空袭警报一样的声音。听到警报声,所有人回到自己的掩蔽所,唐华也带着项目组十来个人,钻到了一个半地下工事,从这里用望远镜和炮队镜观察发射场的情况。对讲机里传来一声“发射”,停在试验场中心的发射车猛然出现一团火焰,第一枚红旗-1拖着长长的橘红尾巴,飞离发射架。导弹的高温尾焰烤过,发射车顿时浑身上下都裹着淡淡的烟雾。红旗-1像离弦的箭,飞向山顶的气球。只过了不到10秒,唐华从望远镜里看见气球左上突然炸出一团烟云,接着直径两米多的气球就成了无数块小碎布。

“这个命中误差是多少米呢?”唐华在两三公里外,望远镜又不能测出两者的偏差,因此有点拿不准。气球又是随便有一块弹片划中就会砰地炸碎的东西。暂且算是一发命中吧,误差数值回去看北影厂的电影胶片去。

气球被打爆,拴着气球的300米长的细绳也从天上摔了下来,在山顶的气球施放场摊了一地。两名工作人员听对讲机说已经安全了,走出猫耳洞,又弄出一只气球挂了出去。

“第二发!”

和第一发几乎一模一样,导弹飞行将近10秒,在气球左上命中,爆炸产生的破片足以覆盖气球,它又在空中炸了。

第三第四发就不打山顶的气球了。在对讲机的指挥下,山脚下的一个释放气球的小组放出了一个差不多大小的气球,只升到100米多一点的高度。

在这个高度,火控雷达在照射气球的时候,电磁波也照到了后面的山。气球有雷达回波,后面的山也有可能出现雷达回波。从100高上面拆下来改装的h-4雷达,能不能准确识别出目标,这就得看唐华给改装的滤波电路了。

第三发导弹以抛物线的弹道,先飞到距地面三四百米的高度,再下压弹头,从高处斜向下飞向气球。

“轰!”导弹几乎是直接贴着气球爆炸,刚才还反射着太阳光的气球瞬间消失了。

第四发和第三发一模一样,只是导弹爆炸点没有第三发那么接近气球,当然还是在有效杀伤范围之内,气球也被破片撕碎了。

这个结果还凑合,唐华点了点头。在他身后,项目小组的十几名研究人员已经炸了。

“噢!噢!噢!”

“成功了!”

“停一下,停一下,”唐华等研究人员的欢呼声停下,又止住了他们热烈的掌声,“低空气球打靶试验只是防空导弹研制过程中的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胶片,考虑一下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随后进行下一批样弹的生产。在12月份,进行中低空拖曳靶机的打靶试验!”

11月初打气球靶,12月初打拖曳靶机,如果顺利的话12月底可以定型,如果不顺要再进行改进调整再次试验,浪费一个工作周期,1月上旬定型。然后就要拉兵工总局和装备部进群,量产、高炮团换装、训练。什么时候能形成战斗力入朝参战,就看装备部那边协调得怎样了。

车队从导弹靶场回到城里,已经是晚上9点。幸亏自己坚持在北京附近择地先建一个地空导弹靶场,要是选内蒙古某处做靶场,倒是能兼容以后的远程地空导弹乃至弹道导弹,但从北京过去要一整天,一来一回,做三轮靶场试验,就要浪费6天时间在路上,太影响研发周期了。

“唐华!哎呀,我又要去大连了。”

折腾完导弹试射,刚坐回办公桌,唐华就在上午接了刘鼐从他办公室打过来的电话。

“老刘啊,是前线弹药供给出问题了吗?刚回来三天又要去大连督战?”

“是有一部分弹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刘鼐说,“就是那个40火,现在前线战士打40火都打疯了,10月25号的时候我囤积了大约能用20天的火箭弹,现在才一个礼拜,全发下去了,边境仓库基本上空了。”

唐华:……

得,正好下午要去总参,问问情况吧。

……

“云山已经拿下了是吧,”作为50中心的计算机负责人,唐华如往常一样翻阅情报中心的破译电报和战报,“什么?全歼美骑一师第8骑兵团?”

“从11月1日晚战斗到11月3日凌晨,我军毙、俘美军超过两千人,”今天在北京情报中心值班的是徐帅,“美第8骑兵团参战的34辆坦克被我击毁32辆,他们团级战斗队的指挥机构被歼灭,指挥官受伤后被我军俘虏,并且缴获了第8骑兵团的团旗。综合这些条件,毫无疑问,美第8骑兵团这个番号,已经从朝鲜战场上消失了。”

翻看我军的战斗简报,唐华算是知道为什么40火供不应求了。

11月1日晚到11月2日凌晨,我军一举突入云山,撕碎美韩军的防御,到天亮时美军只剩云山城南一处据点。2日白天,第8骑兵团得知第5骑兵团增援被阻击后,奋不顾身地以20多辆坦克打头,离开云山向南攻击前进。

我军包围云山城南据点的部队被美空军密集轰炸,虽还坚持阵地并用手中武器削掉了一部分逃窜的美军,但第8骑兵团残余还是大体上突围了出去,沿着公路继续往南开进,与119师357团撞在了一起。

在这一带的两个团,张新泉命令343团面朝南打援,357团面朝北打敌突围之敌。357团和第8骑兵团第一个照面,就一次齐射甩出去20多发火箭弹……

按10月25日的配置,志愿军每个连3具40火,每个团27具。357团就以公路旁的散兵坑、战壕线为依托,将第8骑兵团的大半个坦克营、半个机械化步兵营、一个丢掉了榴弹炮空手南归的炮兵营缠在此处。战斗步入白热化,第8骑兵团指挥官帕尔默中校亲自跳上一辆“谢尔曼”,展开队形试图直接冲开防线逃走,结果坦克被集火射击的40火命中,穿入坦克内的射流铜液将他的左踝关节直接烧掉,帕尔默一头歪倒在坦克里,然后就被我军从坦克里抬出来送往野战医院抢救。

“这个40火,不但威力打还打得准打得远,”徐帅说,“300米以内指哪打哪,600米如果算准了风偏也是指哪打哪,能打坦克也能打碉堡工事,所以弹药消耗特别快。”

“你看看,虽然志司发通报批评了360团浪费弹药的打法,但是志司的前一封是什么?是表扬信啊,”唐华翻着电报,“两个命令合起来理解,我觉得前线指战员就明白了:瞧瞧360团,以前没有火箭筒,会被坦克赶得到处乱跑,现在只要不在乎浪费弹药,一个坦克连我一天就能让他全跪在这儿。这其实是鼓励前线部队见着坦克就不要钱似的打火箭弹嘛。”

“呵呵,还真是。”徐帅也笑了,“刘鼐现在应该已经动身去大连了吧,我看这40火的产量还得加两倍。”

唐华则盯着一张破译电报看了很长时间。这是美骑一师师长盖伊发给上级的电报。

“中国军队几乎全是以步兵为主,我师在三天的战斗中并没有发现中国军队有坦克、装甲车或自行火炮。但他们的步兵显示了非凡的能力……”

“……中国军队是运用伪装艺术的高手,在白天他们能够躲藏得无影无踪。他们能够在丝毫不被敌军察觉的情况下,让数量庞大的部队利用夜间行军穿越种种艰险的地形。”

“……与重装备的匮乏相反,中国步兵的火力十分猛烈。所有与中国接战的我军都证实,中国军队全部使用半自动步枪,并且编有相当数量的冲锋枪和自动步枪(班用机枪)。”

“中国军队中编有反坦克火箭筒手,从发射声音判断,并不是缴获或苏联提供的巴祖卡、超级巴祖卡。这些火箭筒在过去三天的战斗中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手榴弹突袭是中国军队任何一次进攻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