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新鲜出炉的大明南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还是曾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的定远舰长刘步蟾,不论是以大力支持洋务闻名的光兴皇帝还是号称“知洋”派的海军大臣李鸿章,其实,大明上下,对洋人为人处世的哲学还是缺乏一种深刻的认识。
比如,洋人宣布在明法战争中保持中立,大明上下就真的信了英国、德国等欧洲列强一定会两不相帮。
所以丁汝昌、刘步蟾等一线海军将领,会认为筹措炮弹才是如今对朝廷最大的考验。
其实一开始,光兴皇帝和李鸿章也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大明上下还没搞明白,现在这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战略格局就是英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对抗。
英国为了欧洲的大陆平衡和印度殖民地的安全,必须限制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而他们在东方能够投入的力量很少,因此若要在东亚顶住俄罗斯,必须扶持一个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可以是日本,也可以是大明(历史上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证明自己比鞑清更合适,所以后面才有英日同盟)。
而法国自从惨败给德国后,心中最重视的始终是对德复仇,他们也很清楚,只凭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而法国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拉拢俄罗斯,争取对德实现两面夹击,因此,法俄同盟是法国的根本国策,无可动摇。
德国人自然也明白法俄同盟对自己的巨大威胁,因此铁血首相俾斯麦一面希望大明能够战胜法国,继续削弱这个仇敌,另一方面又希望大明能更强一些,在远东牵制俄罗斯更多力量。
如果说,之前列强都认为明军会很快在明法战争中败北,投资大明等于浪费金钱,因此英德都不愿意行动的话,等到镇海海战明军获胜的消息随着观战的各国军舰和电报线传遍世界,这一观点得到明显改变。
一些明显有各国官方背景,却自称商人的家伙主动找上门来,推销他们手中的军火和其他战争物资。
当然,军舰这么显眼的东西还是不行,不过只要有钱,炮弹、枪械、战舰配件都是没问题的。
只要有钱!
大明朝廷为明法战争也算豁出去了,户部掏空家底拿出1500万两银的军费,各省商会认筹海防捐、越南捐合计600万两,总计2100万两的战费,对大明来说已经是一笔惊人的开销了,但对一场枪炮齐鸣的近代战争来说,这还是明显不够。
如果按照以前大明朝廷的做法,不够就只能先紧着最重要的部门花钱,其他部分,比如旧式练营的军饷就得暂时欠着。
不过镇海海战获胜之后,欧洲列强认为大明有在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可能性,英国人希望大明强大一些,能够牵制俄罗斯帝国南侵野心,并在东方堵住其获得不冻港的妄想。
而德国希望明军能够战胜法国,削弱这个一心复仇的强临。
因此,英国、德国牵头,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参与,组成一个五国银行团,给大明提出一个5000万两银的贷款方案。
为了鼓励明廷,五国银行团只要求4%的低利息,但贷款有附加条件:
第一、明廷应加大开放市场力度。
第二、明廷应允许英德军舰在其领海无害航行,并且在得到明廷同意后允许英德军舰在大明港口停泊、加煤、补给。
第三、明廷应同意给予香港和濠镜澳更大的自治地位。
第四、为了避免明军在战场上突然失败而无力还款,五国银行团希望先借贷1500万两,待明军取得更大胜利后,再分两次支付1500万两和2000万两。
对大明皇帝和他的内阁来说,这些要求大多很容易接受,毕竟洋务运动本就需要大明更深入的进入国际市场,深度开放已经是势在必行,洋人不提大明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自主开放。
至于无害航行,只要英德照价付钱,大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正他们现在也在航行,大明刚刚出头的一点水师根本谁都挡不住,况且英德能在大明领海无害航行,将来大明也能在英德领海无害航行,这也算是平等的条件。
唯一有问题的是香港和濠镜澳,大明对涉及领土的条款具备本能的反感,比如,即使现在俄罗斯事实占据着外兴安岭以北地区,大明也一直没有予以正式承认,而是始终念兹在兹的要“平辽”,收复失地。
北洋水师的建立除了拱卫京师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要应对来自北方的俄罗斯威胁。
因此,大明内阁原则上同意除了第三条以外的其他借款条件,至于第三条,大明只同意香港的英国人和濠镜澳的葡萄牙人与大明一样同时具备两地警察权,不同意两国在两地驻军。
最终,五国银行团同意了这个条件,双方签字后不久,一个英德推销团队就抵达京师,向大明推销战争中急需的军火。
为避免法国不满,这些军火不会直接运到大明,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比如大明的属国朝鲜,或者与这场战争没什么关系的拉美诸国。
丁汝昌所急需的炮弹,就是这么来的。
明廷甚至能为丁汝昌提供一些舰炮,用以替代海战中被摧毁的部分,至于海军人员缺口,则必须通过吸收沉船上的幸存者来补足了。
其实不仅是海军,就连大明陆军都因此受益,明廷紧急采购一批马蒂尼亨利步枪、温切斯特杠杆枪、克虏伯山野炮和弹药,提供给在越南作战的旧式练军,以替换那些早已不堪使用的鸟铳、抬枪和各种冷兵器。
此外,明廷得到一千万两的第一笔贷款后,立刻用之前自主筹措的钱给欠饷已久的前线参战练营和海防军补足军饷,这让旧式军队士气大振,各部纷纷表示一定能顶住法国陆军的进攻,直到新军到来。
有些心气高的部队主官,甚至提出就以练营为主力,抢先反攻河内!
这个计划当然不可能得到同意,大明内阁还是严令各部,一定要守住北圻,等待援军。